太原24中赋

来源:环境建设网  时间:2013-4-13 12:46:35

    太原二十四中赋

    天王北都,中原北门,连吕梁而枕太行,通秦蜀而达幽燕,晋王祠三绝并美,汾河水纵流入黄,天地精华,咸聚于兹。唐尧故地,晋商之都,汇文人而聚墨客,瞻古圣而访群贤。唐诗巨子王摩诘,金元文冠元好问,文坛之巨斗;桐叶封弟周成王,割股奉君介子推,历代之楷模,神州俊乂,多成于兹。嗟乎!龙城之地,人文渊薮,史志典藏,胜迹星罗,游人如织。依千载悠悠古城,赖万代济济贤才,太原二十四中,集地蕴,承文脉,扬新风,豪情执笔教育长卷。

    岁在壬寅,时维初春,先辈屐履芒鞋,筇杖寻址,登临紫气之地,目汾河洪流,望凌霄双塔,怡悦欢欣,乃开庠序之端,建联合中学,学校之肇始也。后顺时兴教,屡易其名,迨至庚戌,乃得今称。忆想往昔,堪怀创业维坚,经坎坷征程,历风雨春秋,吾辈笃志持恒,力行致远,立抱朴守真之德,树求真务实之人。吾校承教育重任,顺时代需求,教育事业日臻,学校声誉日隆。

    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今也吾中,承往昔风范,扬笃实精神,藉百校兴学之机,成雅致怡人校园。教学弘楼,悦纳学子;宿舍雅阁,静谧温馨;杨柳吐秀,花草绽芬。应素质教育需求,塑五育并举学子。君子淑女,温文尔雅;操场腾龙,健体强身;亭台奏乐,墨韵飘香。

    至若学校文化,春风化雨,涓滴沁心。吾校承踏实之韵,兴务实之风,扬朴实之气,成“笃实”文化。寻真尚美,见贤思齐,择善而行;做到最好,百砺成材,止于至善,谆谆校训,时时自勉。看我良师,乐业爱生,善思慎独,无私奉献,三尺讲台滴滴汗水,学高身正,四季耕耘蓊蓊桃李。看我学子,博闻强识,知行合一,君不见学子伏案无遗力,笃志勤学行无疆,君不见六艺兴学绽风采,九思敏行乐有成。

    美哉吾校!日臻日善入佳境;伟哉吾师!甘为春蚕尽吐丝;壮哉吾生!长风破浪济沧海。屈子言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信哉斯言,赋以咏志!

    注释:

    天王北都⑴,中原北门⑵,连吕梁而枕太行,通秦蜀而达幽燕,晋王祠三绝并美⑶,汾河水纵流入黄⑷,天地精华,咸聚于兹。唐尧故地⑸,晋商之都⑹,汇文人而聚墨客,瞻古圣而访群贤。唐诗巨子王摩诘⑺,金元文冠⑻元好问,文坛之巨斗;桐叶封弟⑼周成王,割股奉君⑽介子推,历代之楷模,神州俊乂⑾,多成于兹。嗟乎!龙城⑿之地,人文渊薮,史志典藏,胜迹星罗,游人如织。依千载悠悠古城,赖万代济济贤才,太原二十四中,集地蕴,承文脉,扬新风,豪情执笔教育长卷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 唐以雍州为西京,河南为东京,太原为北京。唐·李白《秋日于太原南栅饯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》:天王三京,北都居一。

         中原北门形势雄,想见城阙云烟中。金代山西著名文人元好问的《过晋阳故城书事》,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了龙城太原的雄浑之美。

         晋王祠,始建于北魏,为纪念周武王三子叔虞。“三绝”即周柏唐槐、宋代彩塑、难老泉。

         《水经注》载: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。汾河贯穿山西省南北,是黄河第二大支流。

         据《诗经·唐风谱》记载:唐,帝尧旧都之地,今曰太原晋阳;尧始居此。

         明清时代,太原作为府制所在地,一直是山西省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

         王维,字摩诘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外号“诗佛”。

        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,文坛盟主,被尊为北方文雄”“一代文宗,其词堪为金代一朝之冠。

        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,他是周成王的叔叔,周成王即位时,年龄非常小,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。有一天,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,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,送给了弟弟叔虞,随口道:我把这作为信物,封赐给你!叔虞接过树叶后,心里非常高兴,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,周公前去询问周成王,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,周公听后严肃地说:天子无戏言,出口成宪,而且史书记载,乐师歌颂,士人称道。哪能随便说说。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,只好把叔虞封于唐,后来,叔虞的儿子姬燮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,改唐为晋。

         晋文公重耳在62岁立为晋国国君之前曾在外出逃19年,在这19年当中有一帮文武豪杰不离不弃的辅佐,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位。重耳刚开始奔逃的那几年非常的惨,先是父亲献公追杀,后是兄弟惠公追杀。重耳经常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。
    有一年逃到卫国,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,可不但没要来饭,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。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,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汤才被救了一命。

         俊乂:才德出众的人。乂

         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太原是九朝古都、龙兴之地。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,因此被称为龙城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岁在壬寅,时维初春⑴,先辈屐履芒鞋⑵,筇杖⑶寻址,登临紫气⑷之地,目汾河洪流,望凌霄双塔⑸,怡悦欢欣,乃开庠序之端,建联合中学,学校之肇始也。后顺时兴教,屡易其名,迨至庚戌⑹,乃得今称。忆想往昔,堪怀创业维坚,经坎坷征程,历风雨春秋,吾辈笃志持恒,力行致远,立抱朴守真之德,树求真务实之人。吾校承教育重任,顺时代需求,教育事业日臻,学校声誉日隆。

    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今也吾中,承往昔风范,扬笃实精神,藉百校兴学之机,成雅致怡人校园。教学弘楼,悦纳学子;宿舍雅阁,静谧温馨;杨柳吐秀,花草绽芬。应素质教育需求,塑五育并举学子。君子淑女,温文尔雅;操场腾龙,健体强身;亭台奏乐,墨韵飘香。

     

    ⑴ 学校建校于19622月定名为“太原市北城区联合中学”,1964年起由市教委直接领导,并更名为“太原市第二初级工业学校”,1965年改名为“太原市第一初级工业学校”,于1970年定名为“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”,于1988年挂出“太原市电力职业学校”校牌。1994年起同时使用“太原市第八职业学校”、“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”校名。

    ⑵屐履:笨重的木底鞋。芒鞋:草鞋。形容条件之艰苦。

    ⑶筇杖:筇,音qióng,古书上所说的一种适合做手杖的竹子。

    ⑷紫气:紫色的霞气,古人以为瑞样的征兆或宝物的光气。

    ⑸即永祚寺双塔,太原标志性建筑,明万历年间(1573-1619年)由五台山高僧福登祖师奉敕主持建造。

    1970年,学校定名为“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”。

     

    至若学校文化,春风化雨,涓滴沁心。吾校承踏实之韵,兴务实之风,扬朴实之气,成“笃实”文化。寻真尚美,见贤思齐,择善而从⑴;做到最好,百砺成材,止于至善⑵,谆谆校训,时时自勉。看我良师,乐业爱生,善思慎独,无私奉献,三尺讲台滴滴汗水,学高身正,四季耕耘蓊蓊桃李。看我学子,博闻强识,知行合一⑶,君不见学子伏案无遗力,笃志勤学行无疆,君不见六艺⑷兴学绽风采,九思⑸敏行乐有成。

    美哉吾校!日臻日善入佳境;伟哉吾师!甘为春蚕尽吐丝;壮哉吾生!长风破浪济沧海。屈子言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信哉斯言,赋以咏志!

     

    ⑴ 见贤思齐:即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
    择善而从:指选择好的学,按照好的做。语出《论语·述而》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    ⑵ 止于至善:达到完美境界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
    ⑶ 博闻强识:形容知识丰富,记忆力强。语出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博闻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。”

    ⑷ 六艺: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出自《周礼保氏》:“养国子以道,乃教之六艺:一曰五礼,二曰六乐,三曰五射,四曰五驭,五曰六书,六曰九数。于今体现为素质教育。

    ⑸ 九思:指九种需要用心思考的事。语出《论语·季氏》孔子曰: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难,见得思义。”

上个案例桓台县世纪中学的核心办学理念
下个案例永泰县实验小学学校文化设计-主题文化解读